热点要闻

【复兴答卷】解放思想 对标先进 聚焦核心发展指标写好复兴新答卷

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扬起“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答好曲园复兴考卷”的旗帜,带领全校上下迈开了补短板、强优势、增特色的攻坚步伐。一路走来,学校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但是,进取永无止境,实现新突破意味着开启新征程。面对写好复兴答卷的使命,曲园人依然重任在肩,仍须不懈攻坚。

为全面开创孔子家乡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学校党委早一步做好谋划、快一拍部署行动,组织4个考察组先后分赴9所先进高校学习调研。党委书记戚万学、副校长王继锁、副校长冯冲率队赴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考察,校长张洪海、副校长扈庆学、副校长辛杰率队赴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调研,党委副书记马善军率队赴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副校长夏云杰率队赴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调研。

先进高校在事业发展中思想解放力度之大、改革创新举措之实,让考察组全体人员深受触动与启发。大家一致认为,我校加快建设孔子家乡一流大学,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奋力攻坚,聚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培、本科教育等核心发展指标,对标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求突破。

学科建设:坚持分层建设 善于交叉融合 注重打造品牌

学科的高度就是大学的高度,学科的优势就是办学的优势。学校发展要想上层次、上水平,就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来谋划、作为中心工作来推动、作为关键任务来保障。

在分层建设中扶优扶特,这是学科建设所必须树牢的理念。学科建设只有分层次、有重点,突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引领整体发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把所有一级学科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B类为目前已经是在全国排名第一或者是未来一段时间冲击全国第一的标准来重点和优先建设;C类、D类主要是常态化建设。扬州大学把文科学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博士点的学科,主要目标是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第二类是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其中准备申报博士点的学科,目标对准大项目、大成果、大奖项,其他学科则加强地方合作,增加横向课题经费。第三类是特色学科,主要任务是做特色、做影响,以产生的社会反响来评价考核。我校目前也正在着力构建“ESI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体系,这需要全校上下进一步增进共识、凝聚合力,不断推进学科分层建设取得新突破。

在交叉融合中出奇制胜,这是学科建设所必须掌握的方法。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学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出奇制胜”的重要意义。例如,四川大学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以此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四川大学超前部署X个聚焦未来学科群,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和西部发展、喜马拉雅区域与社会文化与生态保护、综合灾害与科学管理、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该校的很多国家重大项目就是依托这些交叉学科申报成功的。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应当不断强化协同,跨学科、跨院系开展统筹协作,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练学科方向,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集中精力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

在久久为功中打造品牌,这是学科建设所必须坚持的路径。学科建设贵在形成拳头优势与品牌效应,但品牌学科、拳头学科的打造,离不开发展定力与长期投入。中山大学把学科作为内部管理架构设置的中心要素,实行一个学院对应一个一级学科,每个学院建设好一个一级学科。广州大学多年来持续发展土木工程学科,在这一学科平台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开发计划(“973计划”)1项,依托该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以此为鉴,我们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优化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促使各学科凝聚有限资源打造优势特色,形成“一个学院一个拳头、一个学院一个品牌”的良好局面。

科学研究:抓好项目攻关 建好支撑平台 做好特色定位

一流的科研支撑一流的大学。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事关自身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与工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最能体现大学的贡献度与影响力。综观先进高校的工作经验,挖潜力、强能力、筑高地是提升科研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

以项目攻关为引领,深挖科研创新潜力。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均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把申报国家级项目作为提升科研水平、锤炼教师队伍、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四川大学建立科研项目台账,全面掌握科研人员的项目承担情况,实施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加强项目的培育,推行“火花库”计划,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孕育好的科研选题,为科研人员逐级申请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提供支撑。苏州大学还将科研项目与人才考核评价直接挂钩,规定评正高职称必须有国家项目,评副高职称必须有青年项目。这就启发我校应当建立“项目台账”制,对学校科研人员持有的项目全面摸底调研,弄清每位教师承担项目的时间、数量、级别以及结题时间,科研部门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服务,争取人人有课题、人人出成果。

以平台搭建为支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人才发展、成果产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平台人才方能有地方施展才能,人才发展了自然能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创设各类创新平台,通过搭建平台扩大专职科研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华南师范大学专门出台了《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启动了重大平台培育建设计划,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彰显其载体效应,吸引并凝聚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成为聚集和培育高层次人才、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基地。对标先进高校的成功做法,我们应当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培养好包括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在内的等一批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特色新型智库。

以特色优势为定位,筑就学术研究高地。四川大学长期致力儒学研究,形成了深厚积淀与鲜明特色。四川大学古籍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编撰大型文献《儒藏》的设想。《儒藏》编撰项目启动后被列入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后来又争取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项目,成为当代儒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在编《儒藏》的过程中,四川大学申请到了中国儒学博士点;随着《儒藏》的陆续出版,学校还争取到了一批国家、教育部、古委会的重大课题,吸引了一批儒学才俊的踊跃加入,人才培养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四川大学的这一成功经验激励我们应当进一步放大孔子故里的区域优势,论证筹划儒学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推动人文社科向儒学聚焦,打造“孔子+”学术品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儒学品牌工程。

人才引培:多方引才 精准引才 用好青年人才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先进高校在助推事业发展、实现赶超跨越的过程中,无不在千方百计筑巢引凤,以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多方引才、精准引才、建好用好青年人才队伍,是高校人才工作的关键所在。

完善责任体系,主动拓展渠道,多方引才做大人才增量。广州大学2017年3月至今一年多时间,签约引进人才500多人,比前十年引进人才的总和还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重要的因素就是构建了人才工作责任体系,人才办作为学校专职职能部门,在日常规划管理职责外,同时承担寻找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的“猎头”责任;学校每年给各学院和科研平台下达人才引进指标,明确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负责人的人才引进任务,并在绩效工资中设置人才绩效进行约束和激励。四川大学自2012年以来,一直坚持参加每年一月份举办的全美社科年会(全球最大的文科人才招聘会),招揽全球社科精英,广聚优秀社科人才,近年来逐步扩展到德国和英国召开的工医杰出青年论坛。中山大学搭建“青年学者论坛”这一人才平台,每年举办两次人才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的方式发现和争取人才,据介绍每年通过这一渠道引进的人才达到全校新进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

坚持需求导向,实现精准引才。苏州大学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精准化、科学化引才。以“精准引才”、“科学引才”为主线,不断完善“大师+团队”的引育模式,通过实施“高端人才计划”“优秀青年学者”“增补基本师资”“专职科研队伍”“师资博士后”等人才计划,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从“好的都要”到“需求里面选更有用的”。

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打造师资队伍战略储备。扬州大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团队培养,录用时须明确所进入的团队和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四川大学在新引进青年博士转为正式老师中间设置三年的过渡期,青年博士在此期间担当教授助教,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授课资格。华南师范大学专门出台了《博士后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对入选“博士后创新支持计划”人员的资助经费单独立账、专款专用,并在住房、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经费配套支持。中山大学通过加快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和博士后人员队伍建设,拓深青年人才“蓄水池”,打造学校师资队伍“战略储备”,解决科研团队建设最核心的人才资源问题。

本科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拓展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的过程中,先进高校尤为注重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国际化教育。

在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东北师范大学突出基础课,注重交叉培养,把各个学院的专业进行归类,寻找共同的专业基础,开大类平台课。开设示范新型课程:开设1学分、14节课、30人的新生研讨课;开设专业导学课、学科理解课、跨学科理解课。扬州大学组织实施“三百一千”课程改革,推进100门研究性在线课程、100门研究性实践课程、10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000门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课程资源;确立“课比天大”的理念,加强特色示范课堂建设,利用“课堂热度”“课堂健康度”“课堂学习进度”“课堂学习活跃度”等几个要素进行课堂质量评价,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在推进国际化教育、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方面,扬州大学加强全英文课程和成建制项目建设工作,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教育理念,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推进国际专业认证,引进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探索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派出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访学、实习、实训。四川大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6-7月举办为期2-3周的“国际课程周”,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开设各类短期实践类课程和全英文课程。举办了“国际交流营”活动,使川大学生可以与世界一流学生零距离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解放思想再出发,答好复兴新答卷,全面开创孔子家乡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根据新学期前夕召开的学校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部署,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对照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与“十三五”规划,对标先进高校,直面问题不足,反思落后差距;必须激荡思想、大胆创新,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通过思想观念再解放来凝聚前行新动能,通过综合改革再深化来实现发展新突破。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