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软件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强院、质量立院、开放兴院、和谐建院”的理念,建设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制定“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了“软件编程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工程实训、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致力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工程性和应用型的软件产业人才。
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获得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已获得国家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教学改革研究获得山东省省重大教学改革项目1项、面相上项目1项、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项;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在线课程1项。
育人机制的创新成效在学院首届毕业生身上得到集中彰显:学院首届2014级软件工程专业225人毕业生,整体考研录取率达到36.7%,其中有35人被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等“985”高校录取;非考研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签约率100%。首届毕业生呈现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含金量“三高”的良好态势,学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师资队伍建设护航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学院以软件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抓手,造就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创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团队,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业智能软件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坚持“软件+大数据”、“软件+数字文化”、“软件+工业互联网”等交叉新兴学科领域为发展特色,组建了云与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究团队,学术团队主攻方向明晰,凝聚力强。学院抢抓机遇,重点培养有潜力的专业方向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到海内外高校访学、进修,组建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同时使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教师工程师互聘互派,共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2016年以来,“985”高校毕业博士5人加入教师团队。
学院积极借助校外人才资源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学院瞄准国际一流科研水准和企业对人才的刚性需求,聘请了加拿大皇家院士孙靖夷、荷兰皇家电信(KPN)高级工程师与国际500强企业的首席技术顾问李海宽教授,澳大利亚刘万泉教授等海外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邀请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中科院、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航天中认软件测试中心等国内外专家来校作“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等学术报告,每学期聘10名以上的企业工程师和海外教授、博士进课堂、上讲台,传授工程研发技术、工程管理方法与经验。聘请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做兼职教师,讲授专业方向课程、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定期邀请优秀软件工程师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体验最新研发的产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
学科内涵建设强化育人机制
学院紧跟软件产业的结构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特色发展,创新与应用同行,校企协同并进,开展高水平、高质量教学活动,建立了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全面实施了专业方向与市场对接、学生与社会对接、教学与深造及就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院以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了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物联网、智能数据工程和移动互联网专业方向,建设了现代化的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了学生学习、实训、创新、研发为一体的工程实训信息化平台,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院建设了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实践了网络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教学、实战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形成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实基础、重应用、强素质、求创新”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将企业投入技术设备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搭建了综合实训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学习主动化、日常教学标准化、学习过程实战化、实践操作真实化、企业环境虚拟化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求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学院面向市场,与惠普、青岛英谷教育、北京达内等IT企业创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实施了协同教学、协同育人、协同科研的“学校-企业”深度融合,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共”合作机制。学院先后申报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1项,其中,《校企“四共”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软件工程专业与惠普(济宁)合作为例》2017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文化塑造突显育人特色
学院强调以“诚信、阳光、创新、团队”的学院文化作为学风建设指引,形成了“强基础、抓管理、重养成”的学风建设工作理念,开展了“一流学风,从我做起”、“规范课堂行为,弘扬优良学风”等专题活动,围绕零手机、零缺勤、零作弊、零教学事故“四零”课堂创建制定执行方案,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公开承诺行动。为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院还倡导建立互帮互学小组、制定本班学风建设措施,营造同学习共成长氛围。
新工科教育改革核心是素质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学院以软件创新文化节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以赛促创,以创带学。学院还举办软件创意大赛、手机编程大赛、web网站开发、算法设计大赛、实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主题系列讲座等,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并组织专业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中给予引领和指导,保证创新项目的科学性、专业性及应用性,目前教师带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十余项,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软件学子在全国数学竞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等大型科技比赛中表现突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院2014级张媛媛同学获得全国数学竞赛(非专业组)二等奖,华锐同学荣获第七届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家三等奖,高峰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国家三等奖……2017年学院共有230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21人次在“蓝桥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中省级以上获奖,有30人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移动应用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奖项,创造了学院在学科竞赛上的最好成绩。
在学校全体师生勠力同心、同舟共济、砥砺奋进,努力开创新时代孔子家乡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之际,软件学院师生脚踏实地、鼓足干劲,紧紧抓住专业特色,努力探索新时代、新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培养软件工程人才,谱写科技创新华章,打造优质特色育人品牌,争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示范者。
(来源:软件学院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