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当前,学校“十三五”发展承前启后、“双一流”建设重任在肩,“复兴”是曲园人最大的担当,“攻坚”是担当的主题。走进新时代,展望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好地把握时与势,清醒地认识守与变,努力平衡稳与进,坚定不移地走好孔子家乡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蓝图已绘就,关键看行动。
为进一步激发全校上下攻坚克难的自觉、自信、自强,彰显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全力以赴转思维、改作风、强能力的有为风采和奋斗姿态,现推出“新时代新担当”专栏,传递干事创业响亮声音,呈现担当不渝切实体悟。
人事处处长、教师工作部部长张隆海:近来,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分类评价、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领域放管服的新政层出不穷,各地、各高校在大力延揽人才方面也都各出奇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主导战略、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的意识,在全校营造惜才爱才、纳才聚才的浓郁氛围,发挥人才战略在曲园复兴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扩大学校人才优势,并最终转化为学校领先发展的胜势。
为此,我们必须大刀阔斧改革奋进,既勇于革除一切制约人事人才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率,改进人才引进工作方式,又坚定细致地做好维护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着眼广大教师发展诉求,不断完善优秀人才的引进、支持和培养体系。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分类施策、精细管理、精准发力”的工作思路,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教师培育等工作中,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细化工作措施,激发各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人才工作处处长王方立:过去几年,学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以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将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人才工作上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刚刚召开的2018年人才工作会议目的在于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参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为历年之最,这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延揽人才的决心,是对全校人才工作的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
面对学校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的“优先性”观念,我们要做好汇聚人才的“磁场”,主动物色人才、热情延揽人才。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培养、引进、支持、流动多措并举,充分发挥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我们还要做好爱才惜才的“摇篮”,对人才高看一眼、厚待一分,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孔子家乡一流大学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教授:在人才引进方面,政策优势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学校党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适应时代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深化人才是高校第一资源的理念,正确评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正是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好政策才使学院能够底气十足地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人才总是要做事业的,高层次人才虽然说有工作待遇的要求,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学科和平台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利用好中国史博士一级学科、山东省中国史“一流学科”以及孔府档案整理与研究工程等平台优势,吸引、汇聚更多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才,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来保驾护航、增添动能。
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尤进茂教授:在这几年学院的发展中,尤其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人才是学院事业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要不断实现科研中的创新并保证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在制定引进人才政策时,我们也同步考虑了稳定现有人才的政策,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做到既大力引进人才,又切实激励现有人才,最大程度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益。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落实好学校的部署要求,大力开展“以才引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特别是立足一流学科的建设,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再吸引若干个顶尖专业人才,聚集一小批高层次人才,形成多个科研创新团队的新格局,达到在“十三五”末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工学院院长武玉强教授:多年来,几任学院班子一直注重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团队打造,始终把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作为学院领导班子的一项核心工作,同时善于发挥学术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特别是近三年来,学校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我们人才梯队建设有了更充分的保障,迈入了快车道。60后的教授树好了榜样,70后的教师做好了表率,80后的教师坚定了奋斗目标,这都大大增强了我们由大院向强院迈进的信心。
新时代带来新目标,新征程提出新任务,我们要有新作为、新贡献。我们在“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间的目标是做强自动化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一流学科建设筑牢基础。完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实现重点项目的突破。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加强新工科建设,培养实践性突出的新工科本科学生。
(来源:宣传部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责编: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