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4级新生入校,作为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的11所实施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之一,我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报到入学的8328名本科生的学业将在完全学分制下完成。学分制的实行,是我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迈出的坚实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多样性、个性化和创新型人才。
管理模式革新 保障系统升级
为做好学分制实施的准备工作,我校自2013年开始,从修订培养方案和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建立起适应学分制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
信息化管理是基础。学分制的实施必须以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基础,自2013年初以来,我校以每月一项新功能的速度推进教务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该系统涵盖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可支持学分制下灵活的排选课和教学资源调度。本学期全校近3000个课堂中,超过1800个课堂参与了网上选课。依靠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室调度、各种报名、注册等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单独开发的手机教务系统极大的方便了学生;新学期将启用的学生自助查询打印系统,可以方便学生自己打印有证明效力的成绩单、学籍证明等材料。
选课形式是突破。自2013年秋季学期,逐步扩大网上选课范围,部分公共必修课实现自主选课;2014年春季学期,所有公共必修课全部实现自主选课;本学期,专业选修课和个别专业必修课也纳入自主选课范围。随着课程数的不断增加和选课范围的扩大,学生自主选课成为现实。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供更多的候选课程资源,出台了公选课开课激励政策,公选课从去年的90多门增加至现在的130多门。同时,正在引进网络课程,充实选修课。通过改革津贴分配方式,调动了学院、教师开课积极性,实现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选课空间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配套政策是保障。自2013年起,学校先后研究出台了《爱·体育,爱体育(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学分制管理规定》、《爱·体育,爱体育(中国)本科生跨校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及成绩转换管理办法》、《爱·体育,爱体育(中国)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等基础性政策制度。随着改革工作的推进,落实专业导师制以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建立与自由选课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等一批保障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中。
课程“私人订制” 满足个性需求
在学分制下,不是根据学习课程的门数,而是依据完成的学分来判断一个学生能否毕业。每修完一门课,学生可获得若干学分,我校各专业毕业所需的总学分均为160。除了学分数,还需要满足课程结构要求,即必修课是必须完成的,限定选修课是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必须选的,任选课是可以自己在开出课程的范围内自有选择的,实践教学是必须完成的。只有修满了规定的学分并且课程结构符合要求,学生才能取得毕业资格。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是学分制的精髓,而自由选课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年级限制、淡化行政班概念是学分制的最典型特征。我校实行的是集中安排和个人选课相结合的选课方式。大部分专业必修课学院已经直接置入了选课名单,学生登录选课系统,课程名称会直接显示在个人课程表里。其他课程如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等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自主选择,这些课程大约占了总课程的2/3左右。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决定学哪些课程、跟哪个老师上课、什么时间在哪里上课等,所以,一个行政班里的同学,每个人的课程表是不一样的。对此,教务处教务科科长晏逾形象地概括为“每人一张课程表,背着书包到处跑。”
实行“弹性学制” 强化学业指导
学分制下实行的是弹性学制。我校的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弹性区间为3-8年,即学习成绩好,取得学分较快,完成了规定的所有教学环节的同学,可以提前1年毕业。同样,如果因学习成绩的原因,或者个人希望暂停学业,不能在4年内取得足够学分,则可以推迟到最多8年毕业。
学分制下允许学生超量学习,允许学生选非本专业要求的课程,多修学分。如果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按照另一专业的要求参加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则这一专业为辅修专业。辅修如果完整地完成了专业要求的全部课程,达到专业毕业要求,如主修与辅修专业属同一学科门类,则毕业时可以获得单独颁发的辅修专业证书,此为双专业;如果主修与辅修专业不属于同一学科门类,辅修专业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则可以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及第二个学位证书,此为双学位。
所以,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做好规划,选择学习哪些课程,是否多修学分,是否参加辅修学习以获得双专业、双学位,什么时间毕业,等等。
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教师而言,教学压力势必加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自由选课带来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权,但一时之间可能会极度不适应,从而出现盲目倾向。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主动了解学分制的内容和细节,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对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业指导,下一步学校将逐步建立学业导师制,每十几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全面指导其学业选择和规划。
学分制带来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大学要真正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种种限制,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化需求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学分制是大势所趋。
(作者:杨秀娟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秀娟)